“三無”病人困擾各大醫院 政府該怎樣買單?

本文已影響941人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治病救人,救死護傷,這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不過與此同時,差不多每個醫院又都有一本醫療欠費賬。尤其是在曾經出臺的急重病人“先看病、後收費”政策實施後,一些公立醫院反映醫療欠費情況加劇了。有公立醫院院長說:“面對三無病人的醫療欠費問題,我們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說多了還害怕有更多人效仿,造成更多的欠費。”“三無”病人,主要是指無治療費、無身份(姓名和居住地)、無責任承擔機構或人員的病人,這類病人的存在是當前社會的普遍現象,且此類病人多數病情嚴重,需立即進行救治。然而,對這類病人的救治、護理等相關費用,以及病人康復後去向等問題,一直在困擾着各大醫院。有媒體報道,一項關於全國27個省份630家醫院2011年“三無”病人欠費情況的調查顯示,全國醫院一年“三無”病人欠費約30億~40億元。醫療欠費怎麼來的?醫院又該如何處理與破解這類問題呢?這一直是社會公衆更是醫療機構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問題。

“三無”病人困擾各大醫院 政府該怎樣買單?

此前,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消息指出,各地應該在今年9月底前設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用於解決急重危傷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無力支付相關費用患者的醫療救治問題。業界也普遍認爲,早日落實這一政策,將爲長期無法解決的醫療欠費問題提供有力保障。前不久,河北省石家莊市規定:自11月起,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及時、有效地對急重危傷患者施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推諉或拖延救治。對無身份證明,無責任承擔機構(或人員),無搶救治療經費患者進行救助所發生的費用,可向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申請補助。就在這兩天,河南省衛生計生委等五部門又聯合制定了《河南省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實施辦法》,並下發全省各地相關部門,要求《辦法》自公佈之日起實行,救助對象包括“三無”病人、五保戶或貧困病人。

“三無病人”可走綠色通道先治病

在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58歲的田利民是住院最久的一個病人。鄭大二附院神經內科護士長魏瑞麗說,田利民原本是鄭州一名環衛工人,今年5月突然暈倒,被急救車拉到鄭大二附院。經搶救,老人轉危爲安,但他女兒卻失去了聯繫。

“無奈下,該治療我們繼續治療,現在由我們醫院食堂每天三餐給他送飯,然後醫院出錢再僱一個陪護給他洗洗涮涮。如果每個病人都像這樣確實牽涉到我們很大的精力。”魏瑞麗說。

田利民並不是個例,走訪河南各大醫院,記者發現每週都有無主病人,醫院也大都是無奈自己買單。

這一現象隨着《河南省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實施辦法》的出臺有望得到改善。河南省衛生計生委醫政處副處長董薇認爲,該辦法明確了救治對象有兩種:一是“三無病人”,二是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的對象,低收入家庭成員,因突發事件和意外事故造成人身傷害,且符合急危重症搶救標準的病人。

去年12月24號,天津市民王志剛突然昏迷,原來他的胸主動脈瘤,瀕臨破裂。當時情況十分危急,需要馬上手術。可是,手術至少需要十萬元的醫療費。這十萬塊的救命錢,對於王志剛家來說,卻是天文數字。王志剛身患殘疾,沒有工作能力。妻子賈兆琴也是早已下崗,還患病在身。夫婦倆平時就指着老伴賈兆琴每月的1000多塊退休金加上幾百塊的低保金勉強度日。賈兆琴說當時覺得天都塌了。

賈兆琴:我拿不出來這個錢,我不知道找誰,紅十字會,民政局、殘聯,醫科大學,居委會。慈善也沒有這方面的專項,只有癌症的。

時間一點點流逝,王志鋼腫瘤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正當賈兆琴接連碰壁,幾近絕望時,市醫科大學總醫院普通外科血管病區值班主任戴向晨的一句話,讓她忽然感到一絲光明。

賈兆琴:這事有希望,要轉機。我就跑到那。處長就說你籤個字據,我們給你開綠色通道。哎呦,當時我真是特別激動。我都不知道寫嘛了。心裏就覺得他有救了。

終於,手術趕在最佳時間內順利開始,王志剛的命終於保住了。

救助王志剛的“生命通道”是天津醫療救助危重病人的的“綠色通道”。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務處處長姜雪明說,綠色通道是針對急症、重症的“三無”患者啓動的醫療救助措施。

姜雪明:就是患者需要緊急救治,有生命危險。但是沒帶錢,或者沒有家屬。再有的,怎麼等都沒有家屬,三無人員。沒有等,該處理處理。從我們醫生的角度說,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錢。

但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快一年了,由醫院先行墊付的手術費、治療費依然沒有着落。姜雪明告訴記者,按照經驗來看,治療費基本沒希望要回了。像這樣的病例,每年要有幾十例。作爲醫務處處長姜雪明經常簽字簽到“手發抖”。讓他手發抖的,除了高額費用,更有治療後產生的責任糾紛。

姜雪明:面對我們的專業。不光提錢了,還有責任問題。病人來了,三無人員。聯繫上家屬,家裏親戚朋友沒有管,給誰打電話,都不管。可人要是死了,家屬都來了,人怎麼死了,醫院得賠錢。所以這種病人,我們每一步,都要認真做記錄。什麼狀態,怎麼死亡的。就怕這個。我說的是個別,但是現在比例越來越多。

最近,姜處長終於不再怕簽單。上個月,天津根據年初制定的《天津市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實施意見》正式啓動了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並配套出臺基金管理辦法。通過財政投入和社會捐助等渠道籌資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對需緊急救助的“三無”患者實施應急醫療救助,解除困難患者及醫療機構的後顧之憂。現在,天津市醫科大學總醫院正在彙總過去一年的單據,準備申報基金。明年起,三無患者看病走綠色通道,將做到每次一申請,每月一結算。

2013年,青海省探索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由財政出資600萬設立專項基金,保障“三無”人員看病就醫無困難。青海省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劉建華表示:“三無人員,尤其是突發疾病這種現在沒有任何障礙,只要是到了醫院就能走綠色通道,醫院在救助這部分人的時候心裏也有底,因爲有基金在支持,財政撥款每年600萬。”

但劉建華同時表示,雖然有政策和資金的保障,但是對“三無”人員的身份確認、手續辦理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簡化。“從今年報的情況看,比去年要報的多了。因爲對於人員身份的確定需要通過公安部門,社保部門,民政部門等,在操作層面上手續比較複雜一些。”

“綠色通道”面臨的尷尬

綠色通道或許可以解決一部分三無病人的醫療救治問題,但是還有一類患者,他們有家人有親屬,可是患病後,卻被遺棄在醫院裏……同樣的,診費也無法收回。這也讓“先救人”成爲不少醫院難言的苦澀。

去年10月,從外地來徐州務工的戴先生,因爲“中風”被120救護車送到徐州礦山醫院搶救。昏迷的戴先生無法說活、不能動彈,也沒有親人陪在他身邊。病情穩定後,醫院通過公安部門查找到戴先生兒子的手機號碼,與對方聯繫,沒想到對方非常冷默。

徐州礦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曉玲:打電話一直不接,我們中間也多次給他發信息,意思你父親病危,在這邊住院,希望能儘快地來醫院,他兒子一直沒有回過我們的信息。

後經瞭解,戴先生和家人有矛盾,這是家人拒不陪護和支付醫療費的原因。儘管院方沒有收到一分錢醫療費,但還是盡力給戴先生治療,並安排了三位護士對他進行24小時特級護理。

今年1月20號,戴先生的兒子迫於輿論的壓力,主動到醫院接回了父親。戴先生住院期間,一共產生了四萬多元醫療費,但由於他家庭困難,沒有支付能力,就算醫院通過法律途徑追討,恐怕也很難追回,醫院最終決定放棄追討費用。

徐州礦山醫院副院長李夫超:從他入院搶救,到他康復,我們醫院一直是出於人道主義,我們非常尷尬。

這種現象在徐州各家醫院都時有發生,作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輻射蘇魯豫皖21個城市的1.2億人口。徐州衛生部門統計顯示,當地11家主要醫院去年應急救助貼進去500多萬元。

在各地具體的實踐中,很多傷者有可能長期臥病在牀,後續的治療、康復、陪護乃至伙食,都得基金掏錢。財政是否有長期買單的實力?如何確定基金投入佔當年財政支出的一個合理比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或許,還必須鼓勵社會主體踊躍向基金捐款,不妨給捐款企業更大的徵稅優惠,或在企業評級、政府採購中有更多加分。

完善三無病人救助機制任重而道遠

雖然各地出臺相關政策促進三無病人的醫治,但救治流程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力便可完善的。但是地方政府儘快建立落實“三無”病人急救的專項資金仍是當務之急,使該類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也是目前許多醫務工作者的期盼。

此外,專項資金的來源方面可由財政部門安排一部分、慈善機構捐助一部分、醫療機構墊付一部分,還需要指定專職部門負責管理,並做到專款專用。正如專家解讀中所提及的,對“三無”病人的治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可能讓醫院獨立承擔,應由政府、社會、醫院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協同解決這個難題。

或許更主要的是造成“三無”病人治療費無人承擔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規範“三無”病人救治的法律法規,明確在救治過程中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相關法律問題,從而成爲解決這個問題的“軟肋”。由此,需要社會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體制和公共救助基金制度,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在對“三無”病人的救治工作中,衛計、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要通力協作,才能切實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醫療事業健康發展。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