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褲作用被誇大?是否患關節炎與秋褲毫無關係

本文已影響933人 

秋褲作用被誇大?是否患關節炎與秋褲毫無關係

凌冬將至,秋褲又成熱門話題,各大商家亦打出“不穿秋褲會得關節炎”的廣告。然而,秋褲的誕生並非爲了保護膝關節,而膝蓋的關節炎又多與年齡、肥胖、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與寒冷不穿秋褲毫無關係。

秋褲起源於北美大陸,爲了便於身體舒展及保暖而生

1915年12月7日加拿大的弗蘭克·斯坦菲爾德(FrankStanfield)與其兄弟以號稱“不縮水”的棉內衣起家,正式申請了“秋褲”專利。顧名思義,就是氣溫比較冷時候穿在外褲裏面用來保暖用的舒適貼身的長褲。當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爲了讓軍人能夠輕裝上陣,方便身體舒展,各軍採購的主要內衣之一是“連衫褲”(Unionsuit),即將人體上下身全包住,手腳腕口都緊收的衣服,其實等於是秋衣與秋褲的合體。因此,秋褲的出現並沒得到人們的青睞。

一戰結束後,各國重歸日常生產,歐美各國按照流水線作業和分工的思想深化工業革命,原本全身都動的體力勞動者分化成上身活動多的勞動者和下身活動多的勞動者,連衫褲不如秋褲秋衣的地方就顯現出來,於是秋褲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北方地區,沒有像現在這樣完善的室內取暖條件,不少人冬天烤爐子取暖。當時不但在室內穿秋衣秋褲或連衫褲,睡覺的時候還要帶着睡帽,沐浴的頻率也遠遠達不到現在每日一洗的程度。至於南方人士則較少穿秋褲,但對其也都有耳聞。如今,隨着供暖和居住條件的提高,北美地區也越來越少有人穿秋褲。可見,秋褲的最初存在只是單純的爲了多穿一條褲子以抵禦寒冷,而禦寒並不代表就是爲了保護膝關節,主要因每個人的身體耐寒度而定。

骨性關節炎與年齡、肥胖等有關,只是一種關節磨損的自然反應

隨着秋褲從北美流傳至中國,因其禦寒效果而逐步取代了中國傳統的輕薄內衣。當禦寒的秋褲被商家包裝上中國傳統的中醫文化,民間便流傳起了這樣一種說法,“年輕時不穿秋褲保暖,老的時候會引起膝蓋關節炎、風溼等疾病”。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關節炎”或者“風溼”在醫學上常被稱爲“骨性關節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又叫退化性關節炎,民間俗稱骨質增生,主要因年齡或肥胖而起。根據國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人羣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爲2%,而65歲以上人羣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體的關節也有“使用壽命”。隨着年齡的增長,原本應該在骨關節中充當軟墊的軟骨經長時間磨擦造成破壞與退化,無法再保護骨頭表面。當人在行走或站立時,身體重量使得退化的關節更加痛苦。

由於懼怕痛苦,人便減少了運動,而那裏的肌肉也就跟着萎縮,並且韌帶也許變得更加鬆馳。如此反覆,最終導致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等現象發生。而像職業損傷、運動員等過度使用的情況,則會提早出現骨性關節炎。當然,這不僅僅爲人類所獨有,在自然界中,僅呈倒懸體位的蝙蝠、樹獺不患此病,幾乎所有脊椎動物都會發生骨性關節炎。可見,骨性關節炎只是一種關節磨損的自然反應,與寒冷無關。

其他類型的關節炎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等有關,與不穿秋褲受寒無關

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主要累及關節滑膜的自身免疫病。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菸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爲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如眼部、肺部、血管等,需要積極治療以免致殘。

此外,還有一些關節炎,如過多尿酸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炎,家族遺傳引起的強直性脊柱炎,細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關節炎等,都與寒冷不受保護無關。只是關節炎患者在寒冷時更易感受到關節的疼痛症狀,加之商業及中醫廣告宣傳,誤將寒冷與關節炎聯繫在一起。

秋褲可以是一種保暖身體的衣着習慣,也可以是一種關乎時尚的生活方式,但不能爲了某種商業盈利或者某種醫學宣傳,毫無科學依據的將其與某種疾病相提並論。

相關閱讀:
>>穿“秋褲”調查:美國很少見韓國僅老年人穿
>>過度怕冷或是心病夏天穿棉襖是患抑鬱症表現
>>類風溼關節炎誤診誤治多致痛苦抑鬱自殺率高
>>學會挑食能幫助身體抗寒:手腳冰涼可吃西洋參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